2020年04月03日
第A12版:

​清 明

汪晓佳

母亲在世的时候,一次说到谁谁不孝顺,没良心,常年在外也不回家给他爹娘坟上烧把纸。当时我很随意地接着说:“烧不烧纸无所谓,其实这是迷信。”岂料想,母亲当时就掉了泪,哽咽着问我:“那我死了以后你也不去给我烧纸了?白养活你了,没良心的东西!”一时让我很惊愕,没想到一句无意间的话,竟让母亲生那么大的气,细想想,确实觉得我的话不妥,我很后悔,赶忙给母亲赔不是。

至今,每每想起来心里都有一种淡淡的酸楚,觉得母亲的生气是完全有道理的,所以一直铭记在我灵魂深处。说实在的,烧纸,确实是没有用,可是有一点我坚信:清明节之前,作为晚辈来到前辈的坟前,目睹坟茔,头脑里,能够倏然再现亲人生前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缅怀亲人在世时对你艰辛付出的大恩大德。对那些平时不太孝顺的人来说,往父母坟前一站,也总会产生一种悔不当初的愧疚感和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醒悟。同时,也会给后辈人一种传统的“孝悌”精神感染。这种孝道的传承,无疑饱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底蕴。“久病床前无孝子”,却不能亲人坟前无清明啊!

父母亲为了把自己的孩子抚养成人,他们的一生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上好学,混出个人样儿来,他们图的什么?我觉得,很大成分并不是为了孩子将来如何如何孝敬自己或者“养儿防老”,而是“只要孩子过得好”就很高兴,很心满意足了。其实,身为父母的一生,就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如果你对此不清明,他们活着时你便会不孝顺;他们魂归黄土,永远地离开了你,你也会连去看看他们,烧把纸这点很轻易做到的事情都做不到。没有感恩的心,岂有感恩的回报。

有了那次母亲的生气,在这个问题上使我始终保持了清明。母亲病故后的二十多年间,我每年在清明节前,无论阴晴,都带着妻儿孙辈驱车几十公里回老家为她老人家上坟,在故土老祖坟地那片果树掩映下的坟前虔诚地跪下磕头,烧把纸,添把土,和母亲“说说话”。觉得唯有如此,我的心灵才能得到慰藉。

还有老父亲。他于汶川地震那年在他工作了一辈子的阜阳病逝。老父亲在波光潋滟的颍州西湖公墓“入土为安”。虽然我家所居住的城市距离阜阳数百公里,但也有几次,我们全家老少三代,驱车前往烧纸。兄弟姐妹各家一二十口子聚在了父亲和继母(继母三年前去世)的墓碑前,清理环境,擦拭墓碑,为父母倒上一杯好酒洒在墓前,然后依次叩头跪拜,烧香燃纸。倘若,我要是以事多路远为由不去,那我就是不清明了。水有源,树有根。父亲的根虽在出生地老家萧县,而我的根却在阜阳——父亲在哪里,我的根就在哪里。根,是任何人都不能没有的。

说到清明,还油然地让我想到了革命烈士们。同样是生命的终结,这种终结是那么的激越、无私和壮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共和国的诞生,他们年纪轻轻地便舍生忘死、抛头颅洒热血,魂落疆场。这需要一种多么大的勇气和清明襟怀啊。打我记事时起,就一直目睹或者亲自参加过为烈士扫墓的活动,身临其境,总是清明地想到: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便不会有今天国泰民安的幸福生活。他们同样是我们的亲人,同样应该始终受到后来人的虔诚祭拜。

但愿人人当清明之人,不当糊涂之虫。

2020-04-03 汪晓佳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39124.html 1 3 ​清 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