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
第A04版:

我市科技治超效果显现

S303违法车辆同比下降了91.2%

■ 记者 刘星 

通讯员 王玉洁

本报讯 10月18日上午,在安徽省道S303濉溪超限超载检测站,执法人员正坚守岗位。

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从检测站经过、接受检测的车辆不下百辆,但没有一辆大货车出现超限超载。

这是白天的情况,那么晚上呢?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在检测站前方3公里处,我们放了一个‘机器人’,违法司机很忌惮,就连以前常见的半夜结队闯卡的现象都减少了。”

工作人员口中的“机器人”,其实就是淮北市交通部门“非现场执法”的动态检测设备。2018年年初以来,我市交通部门调整执法模式,强化科技手段应用,实现了治超精准化、常态化、智能化。

“你看,刚才这几辆6轴核载49吨的大货车,在过磅时,他们的实际重量都在48吨左右。现在很多司机在拉货时都会有意少拉一点,以前那种打擦边球、抱着侥幸心理想多拉一些货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因为那样做,一定会被我们的“机器人”抓到。每多一吨,按照规定罚款500块钱,对他们来说往往得不偿失。”工作人员介绍道。

工作人员现场随机抽取了一个工作日“非现场执法”违法车辆信息,记录显示:2019年10月16日0时-10月17日0时,被S303濉溪超限超载检测站前的动态检测设备检测到的超限超载车辆仅为4台次。

据统计,实行“非现场执法”后,S303濉溪超限超载检测站预检到的超限超载车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91.2%。长期以来,各地公路管理部门对于超限运输车辆的治理,主要是依靠设立的固定治超检测站,由执法人员拦车进站检测,人力物力耗费大,效率低,安全风险大。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利益的驱使下,大型货运车辆超限运输现象日益增多,传统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有治超管理的需求。我市实施的“非现场执法”,对过往车辆实现全天候自动检测,有效延伸了公路超限监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非现场执法”无疑是一副“良药”——它能够破解人力治超“精力有限”、长效管控“难以维持”等各类难题。

“现在在路上骑电动车比以前安全放心多了,白天几乎看不到超载车,晚上也很少。”家住S303路边的一位居民深有感触地说。

2019-10-22 刘星 S303违法车辆同比下降了91.2%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27831.html 1 3 我市科技治超效果显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