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2日
第A02版:

两马车拉来个濉溪县

新中国成立之初,淮北(濉溪)地区属宿县所辖。

为了加强领导,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经中共中央批准,1950年6月23日,宿县专员公署决定将宿县划分为宿县、宿西两县(批文初称宿西县,1950年11月,经政务院批准,将宿西县正式改名为濉溪县)。同时,成立县委、县政府。将原宿县所辖濉溪、临涣、五沟、双堆、铁佛、常山、濉西、杨柳8个区划为濉溪县(1950年8月,全县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后,改为濉溪、蔡里、濉西、常山、百善、铁佛、临涣、孙疃、杨柳、五沟、双堆11个区)。全县共161个乡,715个行政村,2850个自然村,人口约70万,土地220万亩。

6月30日,载着濉溪县办公人员和家当的两辆马车从宿县出发,前往濉城。中共濉溪县委、县政府机关驻地濉溪老城北大街。7月1日,县直各机关开始简易办公。7月5日,中共濉溪县委在濉城王氏钱庄召集了一个由各界参加的小型会议,正式宣告了濉溪县的成立,7月8日正式办公。后来老百姓都调侃说,濉溪县就是两辆马车拉来的。

濉溪县建县之初,条件十分艰苦,不仅房子和用具缺少,而且机构和人员极不健全。县委下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直属机关总支委员会,整个县委包括勤杂人员在内,不足10人。县政府的组织和人员更不健全,县长由书记兼任,没有副县长,只有1名收发和3个通讯员。县政府共有4个科(民政、司法、财政、建设)、3个局(公安、粮食、税务)、1个合作总社。除公安局外,各单位组成人员多则4人至5人,少则1人至2人,全县行政人员总共不足百人。

全县共有64个党支部,1038名党员。田启松任中共濉溪县委书记兼县长。同年8月,增配谢子言为副县长。10月,成立中共濉溪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后改为中共濉溪县监察委员会,田启松兼任书记。此后,又设立了文化教育部、银行、工商科、人武部、工会联合会、法院等机构。12月31日,濉溪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第一届妇女联合会。濉溪县党政机构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使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1951年4月27日,中共濉溪县委在濉溪区戴圩乡进行民主建政试点,选派12名干部组成工作组。工作组进村后,首先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民主建政政策,提高了群众参政积极性,为民主建政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接着开始选举前的准备工作,把全乡有选举权的公民划分为10个居民组,每个小组选出代表3至5人,并从中选出主任1人。7月15日,戴圩乡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参加选举的代表共有55人,开始正式选举。会上,代表们先推出候选人16名,并推选7人组成监督小组。按得票多少,选出乡行政委员9人,得票最多的2人为乡行政委员会正、副主席(乡长),其余分别担任民政、财粮、武装、文教、优抚、卫生、调解委员。

戴圩乡的试点结束后,全县各乡普遍开展民主建政工作,先后建立151个乡(镇)民主政权。1951年5月12日,濉溪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600余人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区、乡亦相继召开农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各级党政机构的陆续建立,标志着淮北(濉溪)地区各级党组织担负起领导人民建设新淮北、新社会的重任,淮北(濉溪)地区党的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濉溪县建立后,党和政府带领人民积极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新中国成立前夕,濉溪地区没有现代大机器工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私人小企业,如小酒厂、家庭纺织印染作坊等,规模小,经营状况也很不景气。1949年5月18日,人民政府赎买了私人酿酒的“小同聚”等酒坊,创立了“国营濉溪人民酒厂”,这是安徽最早的一家国营酒厂。1950年,私人酿酒作坊“广益”“福泉”“春和园”等也并入了“国营濉溪人民酒厂”。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设备的逐步更新,至1957年,濉溪国营酒厂年产值已经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以上。

在酿酒业的带动下,濉溪铁业社、石工大队、砖瓦窑厂等纷纷成立、兴办,印刷业、酱品业、纺织业等取得了不俗业绩,商贸、交通运输、金融等行业也快速发展,全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1960年,随着淮北地区大量煤矿的开采,为了给数万名矿区工人提供生活保障,经国务院批准,以濉溪县和萧县部分地区组建濉溪市,但彼时的濉溪县并不隶属濉溪市。1971年4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濉溪市更名为淮北市。1977年1月12日,濉溪县改属淮北市,成为淮北市辖县。

(记者 方芳 整理)

2019-09-12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24707.html 1 3 两马车拉来个濉溪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