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5日
第A12版:

发言摘要:

王达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

中华民族三千年表情达意的主要文体是古文和骈文。西汉之前,这两种文体是浑融的。东汉初期出现分离,到北宋之前,骈文为主流。由宋至清,古文为主流。一骈一散,从浑融到分离,其间有矛盾、有融合。自晚明始,掀起古文潮流。既可谓文潮,也可谓思潮。发源于桐城,繁衍于东南,北上至扬州,继而到燕京,逐渐席卷全国。桐城派发展至晚清时,又走向了骈散浑融的潮流。吴先生是此潮流最初的学习者、中间的创作者、最后的守卫者;既是桐城派的研究者,也是桐城派最后一位大师。

20多年前我进入桐城派研究领域后,吴先生的学术著作便不断哺育我成长。纪健生先生是国内研究吴孟复最优秀的学者,正是通过纪先生的文章,我走进了吴先生的世界。吴先生丰厚的精神赐予,我终生难忘。

吴孟复先生的成就不仅属于淮北师大、属于安徽省,更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后人有义务、有责任去传承。《吴孟复全集》的整理出版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希望学校切实推动这项事业顺利开展,以告慰前贤。为了学校曾经的、现在的和未来的光荣,我们期待着。

(根据录音整理)

王彦坦(淮北师范大学原校长):

吴孟复先生是学校最早引进的文理双峰之一。吴孟复先生治文,葛旭初先生治理。两位学术领军人物和一批热爱教育、乐育英才的教师云集,是淮北师大在初建时期,就自信地立于安徽高校之林的重要底气。从一定意义上说,追怀吴先生,就是在回顾淮北师大的历史。

我与吴先生是邻居,亲见先生以病弱之身,坚持工作与教学,常常累得力不能支,甚至病倒。晚上,叩门问学的师生络绎不绝;夜深人静时,才得以挥笔耕耘。当时,学校办学条件简陋,但仍尽力为其工作和生活方面提供帮助和方便;在教学、科研等学术问题上,充分尊重先生的意见,让其随心随性而又自由地提出和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

我一直将吴先生视为学校的财富和骄傲。先生深谙国学,渊源久长;汉宋兼治,诗文皆擅。而对桐城派,不仅情有独钟,更是见有独到,身体力行,是实至名归的桐城派大师,我想当今学界罕有人能与之比肩。整理出版吴先生的著作,延续先生的学术文脉,研究先生的教学成果,传承创新文化教育,是用最实际的行动怀念吴孟复先生,为先生作一次学术总结,是对学校历史和传统的重要梳理,也是我的夙愿。

我祝愿专家们齐心协力,以严谨的“大国工匠”精神,把《吴孟复全集》打造成学术精品,早日面世。

邱尚周(淮北师范大学原校长)贺信 :

欣闻吴孟复先生百年诞辰暨《吴孟复全集》整理出版座谈会召开,深感欣慰。因故不能前往参加,甚憾。

孟复先生长期坚守在祖国教育田园里,艰辛耕耘,硕果累累。孟复先生已经远去,但是他的身影和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众学友面前。先生是一位教学、科研双丰收的园丁。先生治学严谨的风范,启迪着众多学友追随。先生与众多学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深深地珍藏在友人心间。实难忘先生的孜孜不倦、学而不厌的求索精神,最难忘牵手淮北师生共同书写华章的往昔。须臾间,过去了的一切仿佛已经远去不再归来,然而美好的一切和一切的美好,将永存于纷繁的人间,正和我们相拥、相伴、相依、相随,奋勇向前。

邱尚周撰,于烟台寓所

2019年6月12日

濮之珍(著名语言学家):

吴老师出名门,博闻强记,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籍整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不仅是安徽学术界的翘楚,也是蜚声国内外的文史专家。其所撰《训诂通论》《古书读校法》等学术专著,早已成为学术经典,嘉惠了一代又一代学子。

吴老不仅是学术上卓然有成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对安徽高等教育有重要贡献的教育家。我与孔阳跟吴老结识很早,对吴老作为教育家的独到眼光非常敬佩。吴老在担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今淮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期间,不仅十分重视学生的培养,还非常重视学术交流,当年包括北大、复旦等全国名校的著名学者都被吴老邀请到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学,播下了一批学术的种子,由此培养熏陶了一大批后来在学术界卓越有成的年轻学者,成为今日淮北师范大学的骄傲。

刘利(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教授)贺信:

欣闻贵校将于近期举办吴孟复先生百年纪念会,并启动《吴孟复全集》编纂工作,不胜欣跃钦仰,特驰函祝贺并致崇高敬意!

吴老是当代文献学、训诂学大家,著名诗人、书法家。吴老一生沉潜学术,教书育人,淡泊名利,人格高尚。为学则直承乾嘉,远绍汉唐,著述等身;为师则躬耕杏坛,奖掖后学,桃李芬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道德文章,人所共仰。我在弱冠之年,有幸亲炙教诲,得执弟子之礼,迩来三十有五年矣。抚今追昔,师恩难忘!今逢先生百年诞辰,本当匍匐前往;奈何杂事缠身,不遑驱驰。谨奉短笺,以表敬仰感恩之忱。

后学刘利拜启。二一九年六月十四日

周岭(著名文化学者 红学家)贺信:

欣闻吴孟复老师百年诞辰纪念会在母校隆重召开,百感交集。

淮北师范大学1974年建校,当时的校名是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后改称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我是首届学生,中文系74级1班, 1974年秋季入学。

次年,吴孟复师移教相山,是为我等一众弟子初谒程门之始。由于吴师母时未随任,当时的系主任陈维型老师安排我和其他几位同门兼管吴师的起居,几乎无晨无夕不在吴师的身边。那是一段难忘的日子,前后历时三年,得吴师耳提面命,于任务之外,每日文字音韵版本目录训诂,等于读了他的博士后研究生。

后来独自一人闯天下的日子里,无论遭遇什么样的高手,无论出入什么样的殿堂,只消“掉”出受教于吴师的“书袋”,一定谬赢嘉许。

1978年我去北师大进修,临行前吴师不停地伏案写着要我带去北京购书的书单,因那时他刚受命筹建校图书馆。那几天里,他一边写一边向我口述每部书的提要。我才知道,吴师读书之富、学问之精。

吴孟复老师聪明绝顶,五岁发蒙,及长,负笈著名的无锡国专,受教于唐文治、章太炎、钱基博、柳诒徵等名师。在最好的读书年代完成了学业。嗣后,无论是顺境逆境,读了一辈子书。而我,老三届高中,文革停课三年,插队务农三年,煤矿挖煤三年,总计失学九年。怎么追得回荒废了的时间?所以,我是不幸的。如果不是遇上了吴孟复老师,即使有机会成功,譬如炒楼炒成王石了,演戏演成张国立了,但绝不可能成为一个读书人。所以,我又是幸运的。

为此,我感恩吴孟复老师,感恩我的老师们,感恩我的母校。

以上文字由记者邹晨光 通讯员 余英华 整理

2019-06-25 邹晨光 王达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18840.html 1 3 发言摘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