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5日
第A07版:

李小燕的致富经

■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马静 摄影报道

“骨子里,我是个不服输的性格,贫穷促使着自己要想办法挣钱,改变一成不变的穷日子。”6月23日,42岁的李小燕在自家蘑菇大棚里,搓搓手上的泥土,认真地说。

她是高岳街道李洼村钱楼自然村一名普通的农民,愣是凭借自己和家人辛勤的劳动,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

从儿时起,她的印象里就烙着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辛劳的身影,苦苦在几亩田地里忙活,地里也没生出金疙瘩,家里的生活过得寡淡清苦。“那时最怕看见就是爹娘愁苦的面容,几乎没有笑容,日子将他们的脊背都早早压弯了。”

2001年,李小燕与丈夫结婚时,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生活重担如山般压在了这个瘦小女子的肩膀上,传统的农业耕作对她家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没有多大改变。穷则思变,她开始关注新闻,关注养殖技术,2003年,她不顾家人反对,利用辛苦积攒的一点钱开始了蘑菇大棚种植。

蘑菇大棚还没有发展起来,很多农户已经开始质疑大棚经营能否获得利益。刚起步阶段是最艰难的,首先得解决资金问题,李小燕多方筹集四处奔走,筹到几万元,走出了创业初期的第一步。蘑菇大棚种植需要技术,她自己买来最全的种植平菇方面的资料、书籍、光盘,了解最新的种植平菇知识。同时还要到有种植的平菇种植户大棚里去学习技术。菌种种下以后,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骄阳似火,李小燕都早起晚归在大棚里一待就是一天,认真了解记录菌种长势情况。

在她精心料理下,种植的广温型平菇渐渐有了规模,看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蘑菇,李小燕又果断借钱买了一辆运货车,丈夫不舍得她太辛苦,便辞去工作回来帮助她一起创业。收获的日子里,每天晚上她和丈夫都是在大棚里采摘蘑菇至凌晨两三点,然后夫妻俩开车将蘑菇运到附近的农贸市场批发销售。

短短三四年时间,李小燕还清了所有借款,她的蘑菇种植基地也由原来的四五亩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亩。如今的李晓燕已成为蘑菇种植行家里手,她创办的蘑菇种植基地产销两旺,每年销售收入达到十几万元。

“栽培平菇一般需要四个步骤,即培养料的配制、制作菌袋、播种和管理。培植平菇的棉籽壳,要经过蒸煮后,再发酵,才能用来培植平菇。每道工序必须严格消毒,来不得半点马虎。通常情况下,一般30天左右,菌袋就能长出菇来。”谈起栽培平菇的流程时,李小燕如数家珍。

10个大棚蘑菇销路不愁,收入也可观,李小燕还是笑称:“干这行很辛苦。”为了把蘑菇大棚管理好,每天都要到大棚内观察,天气热了及时洒水;装有培养料的菌袋,每个出产3公斤蘑菇后要更换……只有细心管理大棚才能一茬接着一茬地产出优质蘑菇。“每次运蘑菇时,车厢里都要装上三层,价格好的时候一车就能卖几千块。比外出打工好多了,不仅能照顾家还能挣钱。眼下进入盛夏,气温太高不利于平菇生长,最后一茬蘑菇收了就进入修整期,等到9月、10月份你再来看,棚里生长的蘑菇那才叫人欢喜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小燕用辛勤的汗水造就了成功之路。她说:人活着就要有一种精气神儿,靠自己努力创造的劳动果实才甜美。

种植平菇走上富裕路,李小燕却没有忘记周围的群众。她把积攒了十多年的种植经验,手把手地教给村上想从事种植平菇的村民。“大伙儿一块种植,形成平菇产业链,真正实现‘农超对接’,让全村的村民们都富起来奔小康。”

2019-06-25 徐志勤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18798.html 1 3 李小燕的致富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