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朱冬 通讯员 小亮
有了“桶管家”,垃圾可以追溯到户;有了“绿色账户”,垃圾分类能兑换生活用品;有了“服务公司”,垃圾每天上门回收;有了“智慧站”,智能垃圾分类回收受追捧……近年来,我市城管部门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因地制宜鼓励创新,好方法、金点子频频涌现,摸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掀起全民动手分类热潮。
贴心:“桶管家”精准推进垃圾分类
在濉溪县王堰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认得荣长征,作为该村6位“桶管家”之一,每天傍晚6时至8时,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村里,对分类垃圾桶进行检查,劝导居民正确投放。
“绿色的桶放餐厨垃圾,现在我已经习惯性地把剩饭菜都倒进这个颜色的桶里。”王堰村村民王女士说,因为年纪大了,之前难免会分错,幸好荣长征在单元门口的垃圾桶旁开袋检查指导分类,遇到不对的、不懂的及时引导,“如今面对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我已经能分得很熟练了。”
今年5月份开始,王堰村在全县率先建立“桶管家”模式,经过调研学习、岗前培训、分工确责、现场演练,选用第一批“桶管家”6名,一人一桶监督居民垃圾分类情况,结合激励机制,实现居民垃圾分类常态化。
“桶管家”的职责就是管牢村里和居民家门口的垃圾桶。”据了解,“桶管家”还分大“桶管家”和小“桶管家”,管辖村部分类桶的大“桶管家”每日通过开袋检查、实名登记、张榜公示、监督整改等方式,鼓励居民主动分类。管辖可回收垃圾入户桶的小“桶管家”每日定时进巷道验收,达到标准的,当场收集并给予积分奖励,不符合标准的,出具不合格清单,由村民自行分拣后放门口等待小“桶管家”再次验收。通过打通桶前指导最后一米,实现家家分类,桶桶精准。
实施“桶管家”制度后,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目前,王堰村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参与率上升95%,精准投放率上升约90%。
实惠:巧用奖励机制“变废为宝”
“以前女儿的快递盒子,拆了直接扔垃圾桶,自从可以换东西后,我就把盒子收起来,集多了拿过来兑换,这袋洗衣粉够我用一段时间了。”在杜集区东渡苑小区开展的“垃圾分类我参与,积分兑换生活品”活动现场,马晓燕女士将纸箱交由工作人员称重登记后,在“小超市”换取了自己喜欢的生活用品。“垃圾分类还可以用积分换礼物,蛮好的,我们会继续支持。”6月15日,杜集区城管部门联合东渡苑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积分兑换活动,吸引了小区居民驻足咨询垃圾分类的投放方法和兑换细则,他们纷纷拿出绿色积分账户卡让现场工作人员查询自己账户内的积分,凭借积分情况兑换所需物品。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让其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为此,杜集区城管部门进一步健全优化生活垃圾分类后续奖励机制,力推“垃圾分类+商超”联合模式,鼓励积分兑换商品,为居民建立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并通过宣传栏、微信群、QQ群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如今,在试点小区,面对家里闲置的旧家电,平日积攒下的塑料瓶等,居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选择,把这些东西拿来兑积分,并用积分兑换物品,既环保又经济。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杜集区城管部门通过引导运营公司在所辖东渡苑、任庄等试点小区开展6场可回收物兑换商品活动,既让居民享受到了垃圾分类积分的实惠,也让垃圾分类有了更多的乐趣。
智能:科技范分类模式圈粉无数
在相山区华松御苑小区,被戏称为“最强大脑”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在今年5月份已经成为居民的新朋友。这个机子由蓝白相间的柜子组成,类似快递柜,分设“金属”“塑料”“纸张”“有害”等多种投放口。其完善的自有回收装运体系,智能、高效地完成分类回收,从而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市城管局工作人员陈晨向记者演示了如何使用智能垃圾回收机,她拿出手机,用微信扫描设备屏幕上的二维码,点击“纸类回收”,相应的垃圾箱门自动打开。“垃圾回收是有收益的,比如,一个塑料瓶是5分钱。不同的种类,报酬是不一样的。”陈晨投入一捆旧报纸,设备进行自动识别和称重后,她的微信钱包里就收到“垃圾回收机”发来的1.6元红包。垃圾“吃”进去,现金“吐”出来,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的出现,在居民中圈粉无数。
“智能科技助力垃圾分类,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不仅提高投放准确率,也让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兴趣持续保鲜。而实实在在的绿色收益,正是将垃圾变废为宝的最好体现,激励着居民积极行动起来,从而实现垃圾分类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智能垃圾分类模式将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