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12日
第A07版:

乡贤文化继承创新的新时代意义

张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乡村社会土壤,蕴含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优秀文化基因,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的“催化剂”和“压舱石”。新时代,继承和创新乡贤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淮北市继承创新乡贤文化的现实借鉴

淮北市古今乡贤名流代不乏人,乡贤文化底蕴深厚,“忠孝仁善义”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承不息。近几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弘扬乡贤文化培育核心价值”主线,立足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先行先试,通过“挖掘一批新乡贤,规范一个乡规民约,整理一批家风家训,开展一系列活动”等举措,继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培育弘扬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一)发挥乡贤示范功能,树立典型榜样凝聚乡村正能量

不断完善乡贤组织,依托乡贤志愿者工作站、乡贤文化馆等载体,在深入挖掘历代乡贤嘉行懿德的同时,注重选树新时期涌现出来的新乡贤。同时,通过开展“十佳新乡贤”评选活动,结合“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等创评活动,进一步放大十佳乡贤、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示范带动效应,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向贤良看齐。同时,巧搭载体,以巡回宣讲等多种形式宣传新乡贤事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乡村正能量。

(二)发挥乡贤多元参与功能,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方式

充分发挥乡贤的多元参与功能,探索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机制,设立乡贤志愿者工作站,依靠乡贤作为村“两委”班子的补充力量,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方式,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杜集区石台镇率先在学田村成立了首个“乡贤志愿工作站”,充分发挥乡贤志愿者们在农村矛盾调解、民情联络、文明教化、村务监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自成立以来共调解农村邻里宅基地、土地确权、道路通行、婚姻纠纷等60余件,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新模式。

(三)发挥乡贤调和功能,促进乡村社会祥和稳定

通过以乡贤为主体的乡村“五老”人员出面评理说事,规范乡里,调和化解基层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和事关乡村和谐稳定的大事儿,构成维护社会祥和稳定的坚固防线。杜集区石台镇窦庄村早在2013年就成立了“五老调解室”,以董建法为代表的5名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族长成为“五老调解室”的调解员。每年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达5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大大减少了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发生,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祥和稳定。

(四)发挥乡贤教化功能,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民众功能,组织乡贤代表在各村、社区开展移风易俗共建活动,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座谈讨论会、美丽乡村志愿服务活动等,在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倡导全民讲文明树新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濉溪县刘桥镇王堰村创新建立“一约一书四会”工作机制,即公示村规民约,签订承诺书,健全由新乡贤、“五老”人员、“三农”人员和“大总”(“执事”)等组成的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狠刹大操大办、高额彩礼、攀比摆阔等歪风陋习,文明新风日渐浓厚。

二、不断继承创新乡贤文化以促进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寻根铸魂,挖掘古乡贤文化资源

推动成立地方乡贤文化研究会,积极挖掘保护乡贤资源,收集整理历代先贤事迹,筛选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相契合、彰显当地精神的先贤名流,积极挖掘历代先贤与时代主流价值一致的精神内核,为其编史立传,编印成册,培育和引领乡贤文化新风尚。切实加强对历代先贤故居、遗迹的保护、开发,加快推进乡贤博物馆建设,大力修缮书院、宗祠等古建筑,抢救濒危的文化遗产。同时,通过田野调查,搜寻、记录、口述乡贤轶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应结合地域文化、方志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等特点,打造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乡贤文化作品。推动古乡贤形象进入乡村、社区、景点、学校和家庭,让优秀的乡贤品格在群众中蔚然成风。

(二)建库搭台,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

建立人才数据库,激活新乡贤优质资源。全方位搜集新乡贤人才信息,建立新乡贤人才数据库,范围可涉及退休官员、工商企业界人士、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多领域人才,并加强动态管理。同时,建立新乡贤联络联谊交友机制,以乡土、乡情、乡愁、乡韵为纽带,通过节日慰问、互通信息、拜访联谊等形式,最大限度地赢得外出乡贤对家乡的真心支持和反哺,鼓励在外乡贤回乡创业。

搭建平台载体,激发新乡贤返创热情。培育成立各类乡贤组织机构,为新乡贤搭建投身乡村建设的平台和载体。比如乡贤研究会,为研究性组织,旨在发掘与传承乡贤精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进乡村事务治理的针对性建议;比如乡贤参事会、乡贤理事会,为协商性议事组织,侧重对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矛盾进行协调商议,发挥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比如乡贤宗亲会,为亲善性组织,类似于家族型组织,主要立足于解决家族内部事务,充当本家族与外部交涉事宜的发言人,等等。除此以外,还可建立乡贤基金会、乡贤文化促进会、乡贤工作室等等,使新乡贤能够为乡村的大小事务建言献策、出资出力,共同致力于乡村发展。

(三)褒扬善举,充分发挥乡贤示范引领作用

结合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广泛开展“十佳乡贤”“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文明家庭”等创评活动,挖掘成长于乡间、奉献于乡间的乡贤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乡贤垂范乡里的引领作用。同时,利用评乡贤等活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组织乡贤参加各类宣讲团,开展乡贤文化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礼堂活动,用乡贤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和感化群众,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四)政策扶持,激发乡贤反哺家乡的积极性

建议将“告老还乡”作为现行离退休制度的一种模式予以倡导和实施,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高品质的乡贤资源。政府应给予那些退休后愿意回归乡村的政、商、科教文卫等领域人才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采取更多措施促使像毛致用、杨善洲那样的贤人达士“告老还乡”、反哺家乡。有些地方采取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及村规民约约定的形式给回乡的乡贤提供宅基地,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下一步还需进一步明确政策规定。同时,应借助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契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机制,让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共享同等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消除城乡诸如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分割、封闭障碍,做到社会保障联网,全国一盘棋,解除乡贤看病难、报销难等问题,让贤能英才愿意留在乡村发展。

(五)建章立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不断完善监督机制。要以党建引领乡贤文化,让“党建引领”成为新时代乡贤文化的鲜明特色。政府应倡导村民与乡贤、村委与乡贤多互动,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强化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治理理念,加快形成平等参与、良性互动的协同治理网络。应建立健全村民和村“两委”班子对乡贤的监督机制,加强对乡贤组织的规范,防止其产生“异化”,预防乡贤沦为乡霸、沦为家族或宗派势力的代言人,预防乡贤“以德代法”、滥用声誉而攫取资源,等等。明确乡贤组织的职责范围、地位和功能,健全乡贤组织的准入机制、约束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等等,引导乡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其成为良风美俗的引导者、垂范乡里的道德模范、乡邻矛盾纠纷的调解者、乡村管理的谋划者和监督者、村民勤劳致富的带动者。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乡贤出资建设村里的场馆、学校、公路等公共民生和文化等基础设施,可以优先考虑用乡贤名字进行命名或以立碑、立牌的形式进行纪念。可以创建乡贤文化基地,通过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及市县财政投入等方式,多方筹措经费,在有代表性的县镇建设一批乡贤文化基地,大兴崇学乡贤之风,推动乡贤文化的深根厚植。同时,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新媒体的功能,还要好好利用公园广场、车站市场等公共场所,学校、公共交通、银行、医院等行业(窗口)单位的作用,加强舆论宣传,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号召学习乡贤、推崇乡贤,言行举止向优秀乡贤看齐,增强乡贤群体的名誉感、自我价值感、社会认同感。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本文系2018年度全省党校系统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重点课题《论乡贤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项目编号:QS2018019)研究成果。

2019-02-12 张敏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8161.html 1 3 乡贤文化继承创新的新时代意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