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12日
第A07版:

近年我市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创新实践

丁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这为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指明了新的目标和方向。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重心下移,突出抓住构成组织力的各个要素,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党建品牌,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我市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实施“领头羊”工程,选准配强支部班子

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选准配强支部班子,尤其是支部书记,直接决定了党组织的组织力强弱。近年来,我市从选好育好管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入手,大力实施“领头羊”工程,初步建成了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敢担当、善作为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一是拓宽选任渠道。为破解村党组织书记人难选、无人选这一难题,我市通过摸排和引导,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佼佼者,特别是政治素质好、善经营、会管理的“高手”,重点选入软弱涣散村任党组织书记。目前,我市如期顺利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两委”班子结构实现了“四优化一提高”,即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性别结构进一步优化,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一肩挑”和交叉任职比例大幅度提高,一批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优秀村干部走上了新一届领导岗位。二是选派“第一书记”。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里任职,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提升干部能力的有效之举。近年来,我市先后从各级党政机关选派7批优秀党员干部,重点到贫困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通过选派干部的艰苦努力,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逐渐提升,农村的各项工作逐步迈入发展的健康轨道。三是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和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我市连续两年公开选拔31名优秀大学生村官,重点到美好乡村建设任务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或书记。同时,我市还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在软弱涣散村、贫困村、现任书记年满55岁等3类村,每村择优遴选1—2名现任村干部、本村致富带头人、其他乡贤等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重点加强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和考核管理。濉溪县在全市率先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力量的做法得到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并被《安徽日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报道。四是加强对村级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在开展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我市通过举办示范培训班、专题培训班、到“先进村”和农村科技产业基地参观、到我省其他地市“名村”挂职等方式,组织村书记参加分类分层培训,有效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制度机制,保障基层党组织建设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也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我市在农村基层党建中高度重视制度机制的创新,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根本之策。一是创新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为进一步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对乡村党组织书记履行职责的规范和约束,我市全面推行以“一诺双评”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同时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并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党员群众监督,有效地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烈山区出台《烈山区党员分类量化积分考评管理办法》《烈山区处置不合格党员暂行办法》,激发了党员队伍活力,转变了党员干部作风。濉溪县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实施 “两单两函两考”工作法,进一步压实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责任,较好地推进了基层组织建设上台阶、上水平,获得全国第四届基层组织工作创新案例提名,并作为优秀案例呈报中组部主要领导。二是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村干部“定职责目标,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的“一定三有”要求,建立健全村干部基本报酬增长机制、养老保险机制、离职保障制度,同时建立政治激励机制,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人选;每年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村干部;从优秀村书记、主任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要求正确认识改革创新过程中工作失误和违纪违法行为的本质区别,对单位和个人在改革创新、推动发展中出现的工作失误或过失,给予减轻或者免除相关责任,明确具备6项基本条件、符合8种具体情形之一的可予容错,真正为基层党员干部大胆干事撑起了“保护伞”。三是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运行机制。我市立足矿镇交错、地域偏小、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较高的市情实际,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按照党委部门联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政法部门联乱村、业务部门联专业村、企业自愿联村的原则,全市266家市、县(区)直部门、69家非公企业与276个村党组织以“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结对共建,初步构建了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人才支持。四是完善基层基础保障制度。近年来,我市坚持权力下放、资源下沉、重心下移,颁布《淮北市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制定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争创达标、树亮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村级基层党组织“活动有阵地”“待遇有保障”“办事有经费”为主要内容的“三有工程”,将“真金白银”投入基层,使基层组织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台“唱戏”,切实推动农村党组织全面加强、全面提升、全面过硬。在2017年度安徽省农村基层党建与服务经费保障民生工程绩效评价中,我市获全省第二名。

创新活动载体,焕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创新活动载体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新方式方法,实施贴近群众需求、务实管用的党建活动载体,激发基层党建工作新活力,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基本职能。

一是创建开放式村级活动场所。我市坚持把推进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四统一”原则,以硬件配置齐全、场所功能完备,标牌设置统一规范、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近9000万元为276个行政村建成拥有“一站式”服务大厅、村民活动室、村民说事室等村级党组织活动主阵地。“开放式村部”做法入选首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杜集区推行“开放式办公、开放式常委会”做法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

二是探索建立“3+”服务群众模式。我市将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职能牢牢定位在“服务”上,探索建立“3+”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模式,从市级层面设计三个服务载体,即村干部集中办公、群众“说事室”、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各县(区)结合实际,拓宽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濉溪县的广场恳谈会、党委“110”志愿服务,相山区的村级民主管理“五事工作法”,杜集区的干部“联帮包”和大走访,烈山区“三为民”服务群众活动,都已成为广受群众欢迎的党建品牌。其中,“村干部集中办公”做法入选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和全国党的群众工作法100例优秀案例;“群众说事室”做法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刊播;“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做法受到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批示肯定。

三是创办开放式党校。本着“群众在哪里,党的阵地就建在哪里”的理念,我市率先在全国设立推广开放式党校,目前,全市18个镇已实现开放式党校全覆盖,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各县区开放式党校又升级为新时代传习中心的主阵地。依托开放式党校和新时代传习中心这一接地气的平台,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和群众需求,通过开放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解释、宣传,传播党的声音、讲好党的故事,以达到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目的,深受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好评。对此,省委书记李锦斌等省领导现场调研给予高度评价,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专题刊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报道。

四是大力推行“一组一会”。2017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行“一组一会”制度,凡符合条件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均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配套成立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村民理事会的协商议事作用,探索出一条以党建引领和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善治新路子,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格局。同时,一县三区党组织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设计了“党群连心站”“党群微家”“党员驿站”“百姓讲习所”等新载体,定期召集群众说事议事,让群众增加对村级事务知情度,参与村级建设,既赢得了民心,又提升了基层组织力,有效解决了党和国家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2019-02-12 丁武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8159.html 1 3 近年我市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创新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