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9日
第A05版:

走出具有淮北特色的 创新发展之路

——我市加快创建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级高新区

  ■ 记者 黄顺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始终把创新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突出招商带动、创新驱动两大发展引擎,抓创新、谋创新成为淮北转型崛起的关键之举。

  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和支撑

  我市坚持招商带动、创新驱动,加快城市转型发展步伐,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创新环境持续优化,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浩东在10月12日召开的全市创建创新型城市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绿金科创大走廊动员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有过这样的分析:一是创新环境持续优化;二是创新主体快速发展;三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四是创新平台成效明显;五是协同创新持续增强。

  据了解,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扶持产业发展政策若干规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高层次人才储备金制度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支持创新、重视人才的政策文件。

  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通过验收,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培育市。目前,全市共有3家“国字号”研发平台、29家省级研发平台、3个院士工作站、3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建设了方正智谷、源创客等5家省级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集聚创业企业200多家。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13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家。

  在此政策背景和平台载体上,我市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科技型企业存量201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8家,高新技术企业67家,2家企业入围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我市还先后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8个,3个团队列入省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106家企业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科院等大院大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61个,组建产学研合作实体10个。其中,我市联合上海交大、均瑶集团、相邦复合材料共同组建的陶铝新材料研究院实现了政产学研用结合,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拥有大量创新型人才的企业不断孵化成长,逐渐成长为淮北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坚实基础和中坚力量。

  找准新的着力点——“一二三四五”创新驱动战略

  从全国来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了顶层设计。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推进速度、改革力度前所未有,为我市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思想武器、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从全省来看,201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

  从自身看,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进步,但是从更高标杆、更广视角审视,还需要对标全省,找差距、补短板。比如,新兴产业不强,科技投入还需要加大,创新主体仍需加强,县区园区研发支撑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等。

  着眼大局,立足实际,展望未来,我市对今后五年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了科学谋划、精心安排。

  市委书记黄晓武在全市创建创新型城市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绿金科创大走廊动员会议上指出,我市将以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为总目标,以东部科教新城建设为依托,以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绿金科创大走廊为主抓手,大力实施“一二三四五”创新驱动战略,即突出创建创新型城市一个总体目标,培育创新型企业家和科技人才团队两个创新主体,统筹绿金科创大走廊、东部科教新城、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三位一体建设发展,强化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四个支撑体系,聚焦碳基、铝基、硅基、生物科技、大数据产业五个主攻方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淮北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绿金科创大走廊东部科教新城国家级高新区三位一体

  在“一二三四五”创新驱动战略中,绿金科创大走廊、东部科教新城、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三位一体如何建设发展备受关注。

  根据朱浩东所作的工作报告,绿金科创大走廊建设,将按照“一带、一廊、一脉”“川”字型空间布局,将中心湖带、科技走廊、生态绿脉融合建设,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50平方公里。力争到2022年,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创新平台80家以上、产值1000亿、实现财政收入25亿元、从业人员5万人。

  绿金科创大走廊建设,还将突出抓好“生态+创新”建设,加速释放“六湖”100平方公里环境优势,将最好的土地和环境用于高科技企业发展和高科技人才居住,让科技拥湖发展。围绕高新区、东部新城、烈山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开工建设科创大厦和人才公寓、5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加快建设一中新校区、人民医院新区,进一步提高科创走廊的承载能力。

  东部科教新城则围绕全省流科教文化新城目标,加快社会办学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资金、土地、装备、技术、人才等多种要素投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鼓励职业院校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赢的原则,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

  我市还将加大东部科教新城财政支持力度,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对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加快教育新业态的塑造,均衡新老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上海世外等高端民办国际学校、特色校外培训机构、教育科技企业、在线教育、虚拟学校等。加快产教融合发展,按照“城市名片、发展引擎”的定位,加快建设总占地面积2200亩的职教园区,打造皖北一流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实习实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孵化中心、信息服务中心。

  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将围绕陶铝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动力电池、高端纺织服装四个重点,对标国家级高新区标准,分解落实高新区“以升促建”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科创中心、新区企业孵化器、科技研发平台、人才公寓等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补齐高新区创新发展短板,全面提升高新区的创新能力。

  力争到2020年,组建省级各类研发平台30个,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园区R&D投入实现大幅增长,建成特色鲜明、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氛围浓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高新区,跻身国家级高新区的行列。

2018-11-09 黄顺 ——我市加快创建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级高新区 1 1 淮北日报 content_1100.html 1 3 走出具有淮北特色的 创新发展之路 /enpproperty-->